區塊鏈“閃電俠”:延遲背後的隱性代價

進階4/24/2025, 1:16:23 AM
區塊鏈的核心其實不是金錢,而是溝通。我們以爲的“價值轉移”,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傳遞問題。

轉發原文標題《加密世界的“閃電俠”》

想象一下:你發一條 WhatsApp 消息,等了整整 10 秒才看到“已讀”,朋友的回復又要再等 10 秒才送到你手機上——是不是氣得想砸手機?這就是區塊鏈目前最頭疼、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通信延遲。

一些區塊鏈,比如比特幣,確實是“移動”了幣;但以太坊則不一樣。當你給朋友轉 5 個 ETH,你並沒有真的傳送某個“數字硬幣”,而是發送一條“請記下這筆交易”的廣播,寫入全球帳本。區塊鏈的真正革命,不在於它搞出了個“數字貨幣”,而在於它能在一羣彼此不信任的節點之間,同步信息。

所謂的“價值數據包”,其實就像藏在網絡信息包裏的快遞,一起在全球互聯網中奔跑。這種方式,也廣泛應用在鏈外世界。

比如當泰勒·斯威夫特門票開售時,成千上萬的粉絲會同時“衝”進 Ticketmaster 的服務器,每個人都在拼命發請求:“給我票!”系統就看誰的請求先到,誰就有優先權。所以,誰先誰後,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搶到票——這就是排序機制在公平分配中的核心作用。

亞馬遜、Facebook 這些科技巨頭早就明白一件事:如果只靠公共網絡,就別指望能給全球用戶帶來流暢、高效的體驗。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倫敦點擊播放視頻,請求先要飛躍大西洋抵達美國服務器,然後再把數據一路送回來——這點“距離感”可不是說說而已,會實打實帶來延遲。

於是,他們幹脆在全球建起了數據中心,定期同步服務器數據,讓用戶就近連接,最大限度減少卡頓。比如 Meta 就在全球布局了 24 座數據中心,花了超 300 億美元,只爲讓大家刷 Instagram 的時候滑得順、點得快、不掉幀。這背後,就是對“低延遲體驗”的極致追求。

區塊鏈如今也走到了同樣的路口,開始關注如何讓用戶用起來更舒服。雖然它們已經是“價值轉移工具”的代名詞,但用戶體驗還是一言難盡。還記得特朗普在一月上線他自己的迷因幣嗎?當時有 20 多萬人一窩蜂湧進來,把 Solana 網絡擠爆,交易不是失敗就是卡住,結果不少第一批用戶灰頭土臉地離場。

爲什麼以太坊願意“等”,而 Solana 頻繁“掉線”

以太坊和 Solana 代表了區塊鏈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處理”哲學。在區塊鏈系統裏,驗證者就像負責接單、審單、蓋章的一羣節點。他們不僅要接收並轉發交易,還得驗證其正確性並打包進區塊。只要交易被打進了一個區塊,系統就認定它“板上釘釘”。

以太坊:寧願慢一點,也要穩一點:以太坊的出塊節奏偏慢(每 12~15 秒一個),但這反而給網絡消息足夠的時間傳播。所有交易先被丟進一個叫“內存池”的臨時候車廳,驗證者從中一筆筆有序篩選、打包。這樣雖然慢,手續費也高,但交易成功率很高,體驗穩定,適合穩中求勝。

Solana:快得驚人,但容易翻車:Solana 則一騎絕塵,400 毫秒就出一個塊,極限壓縮區塊時間。這種“拼命快”的策略意味着網絡稍有延遲,交易就可能直接“丟包”——根本沒來得及處理就被丟棄了。因爲 Solana 沒有內存池,用戶只能自己不停地重發,直到有驗證者接單爲止。這在高峯期尤其容易崩盤。

驗證者的工作其實非常硬核:一邊像客服一樣處理四面八方來的交易請求,一邊又像工程師一樣執行計算、驗證系統狀態。以太坊讓驗證者有充裕的時間來處理信息和計算;而 Solana 的驗證者既要拼網絡,又要拼算力,必須上高配機器才能跟得上節奏。

雙重驗證機制:重塑區塊鏈通信流程

區塊鏈網絡不斷演進,如今正逐步走向兩種不同的發展路線,試圖破解長期困擾行業的信息傳輸瓶頸。

路線一:由軟件驅動的預確認機制(MegaETH)

MegaETH 是一個 Layer 解決方案,旨在通過快速“預確認”機制提供“實時”的 Web3 使用體驗——也就是爲用戶提前確認該筆交易會被打包進下一個區塊。MegaETH 通過將職責劃分給不同類型的專用節點來實現這一目標:

排序器(Sequencer): 使用高性能硬件,處理性能級別的交易執行

全節點(Full Nodes): 一個去中心化的節點網絡,負責對排序器生成的區塊進行二次驗證

證明者(Provers): 專注於生成可供輕節點驗證的交易證明的節點

所有交易會先交給排序器,每秒打一個區塊,但有些應用場景(如鏈遊、DEX)要求更快反應。因此,MegaETH 用單一排序器替代整套節點網絡,這樣就可以做到 每毫秒發一次“確認”信號。

排序器每 10 毫秒打一個“迷你區塊”,預處理好交易並發出確認信號。前端應用可以據此直接展示交易結果,不用等整個區塊鏈落地。


來源 - 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2388855862640664

MegaETH 的“排序引擎”堪稱怪獸級配置:100 核處理器、1 至 4TB 超大內存、10Gbps 網絡帶寬。所有區塊鏈數據都直接存放在內存中,避免了磁盤讀取的延遲;驗證任務也在多個核心間並發處理,目標吞吐量突破 10 萬 TPS。

不過,這種架構也有代價——它嚴重依賴一個中心化的排序器。一旦排序器宕機,交易確認就會被掛起,直到備份系統上線。爲防止這種情況帶來信任危機,MegaETH 建立了一套“全節點復驗機制”,所有交易都會被這些節點重新執行,核查排序器的處理是否正確。此外,排序器還需押上抵押金,如有違規將被扣罰。

值得注意的是,MegaETH 上月剛開放公測網,卻馬上經歷了宕機事故。大家一開始以爲是排序器出問題了,結果真正的罪魁禍首竟是一個 RPC 層的 bug——它讓交易根本沒辦法送達排序器。

RPC,全稱“遠程過程調用”,是連接應用與區塊鏈之間的橋梁,允許用戶不跑全節點也能發起交易。針對這次事故,MegaETH 團隊已經着手開發一套高性能 RPC 模塊,以確保今後能撐起高速網絡的吞吐需求。

路線二:由基礎設施驅動的“優先通道”(Solana 的 DoubleZero 協議)

@doublezero 正在爲 Solana 構建“區塊鏈的閃電俠”。它的靈感,來自《Flashboys》裏的經典橋段:爲了搶快 4 毫秒,高頻交易公司花了 3 億美元修了一條芝加哥到紐約的光纖線路。這說明,在高頻交易或鏈上競速場景裏,“速度就是一切”。

該項目由前 Solana 基金會成員 Austin Federa 帶隊,起初是與 Firedancer 客戶端團隊合作時誕生的點子。Federa 發現:雖然 Firedancer 理論上每秒能處理上百萬筆交易,但如果要在全球千節點的公網環境下跑出這種性能,幾乎不可能。

受 HFT 公司利用私有光纖網絡降低延遲的啓發,DoubleZero 正在構建一個由“閒置光纖鏈路”組成的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網絡公司提供未充分利用的寬帶資源以獲取獎勵,交易將通過這些專用線路被路由至全球驗證者。

該協議有“兩環結構”:

  • 外環(Ingress/Egress): 類似防火牆的專用硬件部署在網絡入口,負責防 DDoS、驗證籤名、清理重復交易;
  • 內環(數據流):把處理幹淨的交易數據,通過專線傳給 Solana 全球驗證者網絡。

實際上,DoubleZero 相當於給 Solana 加上了一個“內存池”(mempool),讓驗證者能從中挑選交易進行處理。最前面的硬件過濾層能有效攔截垃圾請求,確保計算資源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交易上。

過去,像 Solana 這種手續費極低的公鏈,常常因爲“發垃圾幾乎不要錢”而淪爲 DoS(拒絕服務)攻擊的重災區。這類攻擊通常由機器人操控,有時甚至被競爭對手用來拖垮平台,造成多個區塊鏈網絡同時癱瘓。

爲了解決這個頑疾,DoubleZero 引入了一種專門的芯片——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相比傳統 CPU 必須按順序執行任務,FPGA 能並行處理大量請求,並可以定制成專門處理籤名驗證等關鍵任務的“加速器”。這樣一來,交易在進入主網處理流程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最重的驗證工作。

這一優化降低了驗證者的計算負載——他們通常有高達 70% 的處理時間花在籤名驗證上,而不是構建新區塊。該團隊計劃未來支持除 Solana 外的多個網絡,包括 Aptos、Celestia、Sui 和 Avalanche,主網預計將在 2025 年底上線。

DoubleZero 正在嘗試一種新的激勵機制:誰的網絡基礎設施比公網表現更好,就能獲得相應獎勵。這種設計鼓勵更多高質量節點接入網絡,從而增強整個系統的彈性。

雖然不少人擔心這個機制可能會變成“新的中心化堵點”,但其實沒必要過度焦慮——任何應用依然可以選擇走傳統的公網路線,直接連接到 Solana 驗證節點。DoubleZero 的質押制度只是用來抵御惡意行爲的安全措施,並不會影響流量怎麼走、由誰來處理的決策。

打開“用戶體驗”的新世界大門

如果區塊鏈要真正走向大衆,就必須讓它的使用體驗像發短信、刷信用卡一樣——即刻響應、毫無障礙。

交易確認時間低於一秒,不僅能讓現有的鏈上操作更順暢,還能打開一些過去完全做不到的新場景。假如我們現在要給區塊鏈創業者出題,這些方向會是我們的重點思考對象:

實時金融系統: 構建鏈上和傳統資產的高頻交易架構,或爲機構提供全天候運轉的外匯交易系統。

實時協作類 DApp: 支持多人互動、低延遲的遊戲和社交類 Web3 應用(SocialFi)。

開發者基礎服務: 提供多鏈統一的交易排序、內存池調度、優先級分配等底層優化工具。

先進通信基礎設施: 原生支持區塊鏈的 CDN,用於優化數據和交易的傳輸效率。

透明的 Web2 拍賣系統: 很多 Web2 應用(如 Google Ads)目前仍通過中心化服務器運作,這些系統可遷移到鏈上,提升公平性和透明度。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Decentralised.Co],原文標題《加密世界的“閃電俠”》所有版權歸原作者 [Decentralised.Co] 所有,如對轉載有任何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負責將該文章翻譯爲其他語言。除非特別說明,禁止復制、傳播或抄襲翻譯內容。

區塊鏈“閃電俠”:延遲背後的隱性代價

進階4/24/2025, 1:16:23 AM
區塊鏈的核心其實不是金錢,而是溝通。我們以爲的“價值轉移”,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傳遞問題。

轉發原文標題《加密世界的“閃電俠”》

想象一下:你發一條 WhatsApp 消息,等了整整 10 秒才看到“已讀”,朋友的回復又要再等 10 秒才送到你手機上——是不是氣得想砸手機?這就是區塊鏈目前最頭疼、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通信延遲。

一些區塊鏈,比如比特幣,確實是“移動”了幣;但以太坊則不一樣。當你給朋友轉 5 個 ETH,你並沒有真的傳送某個“數字硬幣”,而是發送一條“請記下這筆交易”的廣播,寫入全球帳本。區塊鏈的真正革命,不在於它搞出了個“數字貨幣”,而在於它能在一羣彼此不信任的節點之間,同步信息。

所謂的“價值數據包”,其實就像藏在網絡信息包裏的快遞,一起在全球互聯網中奔跑。這種方式,也廣泛應用在鏈外世界。

比如當泰勒·斯威夫特門票開售時,成千上萬的粉絲會同時“衝”進 Ticketmaster 的服務器,每個人都在拼命發請求:“給我票!”系統就看誰的請求先到,誰就有優先權。所以,誰先誰後,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搶到票——這就是排序機制在公平分配中的核心作用。

亞馬遜、Facebook 這些科技巨頭早就明白一件事:如果只靠公共網絡,就別指望能給全球用戶帶來流暢、高效的體驗。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倫敦點擊播放視頻,請求先要飛躍大西洋抵達美國服務器,然後再把數據一路送回來——這點“距離感”可不是說說而已,會實打實帶來延遲。

於是,他們幹脆在全球建起了數據中心,定期同步服務器數據,讓用戶就近連接,最大限度減少卡頓。比如 Meta 就在全球布局了 24 座數據中心,花了超 300 億美元,只爲讓大家刷 Instagram 的時候滑得順、點得快、不掉幀。這背後,就是對“低延遲體驗”的極致追求。

區塊鏈如今也走到了同樣的路口,開始關注如何讓用戶用起來更舒服。雖然它們已經是“價值轉移工具”的代名詞,但用戶體驗還是一言難盡。還記得特朗普在一月上線他自己的迷因幣嗎?當時有 20 多萬人一窩蜂湧進來,把 Solana 網絡擠爆,交易不是失敗就是卡住,結果不少第一批用戶灰頭土臉地離場。

爲什麼以太坊願意“等”,而 Solana 頻繁“掉線”

以太坊和 Solana 代表了區塊鏈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處理”哲學。在區塊鏈系統裏,驗證者就像負責接單、審單、蓋章的一羣節點。他們不僅要接收並轉發交易,還得驗證其正確性並打包進區塊。只要交易被打進了一個區塊,系統就認定它“板上釘釘”。

以太坊:寧願慢一點,也要穩一點:以太坊的出塊節奏偏慢(每 12~15 秒一個),但這反而給網絡消息足夠的時間傳播。所有交易先被丟進一個叫“內存池”的臨時候車廳,驗證者從中一筆筆有序篩選、打包。這樣雖然慢,手續費也高,但交易成功率很高,體驗穩定,適合穩中求勝。

Solana:快得驚人,但容易翻車:Solana 則一騎絕塵,400 毫秒就出一個塊,極限壓縮區塊時間。這種“拼命快”的策略意味着網絡稍有延遲,交易就可能直接“丟包”——根本沒來得及處理就被丟棄了。因爲 Solana 沒有內存池,用戶只能自己不停地重發,直到有驗證者接單爲止。這在高峯期尤其容易崩盤。

驗證者的工作其實非常硬核:一邊像客服一樣處理四面八方來的交易請求,一邊又像工程師一樣執行計算、驗證系統狀態。以太坊讓驗證者有充裕的時間來處理信息和計算;而 Solana 的驗證者既要拼網絡,又要拼算力,必須上高配機器才能跟得上節奏。

雙重驗證機制:重塑區塊鏈通信流程

區塊鏈網絡不斷演進,如今正逐步走向兩種不同的發展路線,試圖破解長期困擾行業的信息傳輸瓶頸。

路線一:由軟件驅動的預確認機制(MegaETH)

MegaETH 是一個 Layer 解決方案,旨在通過快速“預確認”機制提供“實時”的 Web3 使用體驗——也就是爲用戶提前確認該筆交易會被打包進下一個區塊。MegaETH 通過將職責劃分給不同類型的專用節點來實現這一目標:

排序器(Sequencer): 使用高性能硬件,處理性能級別的交易執行

全節點(Full Nodes): 一個去中心化的節點網絡,負責對排序器生成的區塊進行二次驗證

證明者(Provers): 專注於生成可供輕節點驗證的交易證明的節點

所有交易會先交給排序器,每秒打一個區塊,但有些應用場景(如鏈遊、DEX)要求更快反應。因此,MegaETH 用單一排序器替代整套節點網絡,這樣就可以做到 每毫秒發一次“確認”信號。

排序器每 10 毫秒打一個“迷你區塊”,預處理好交易並發出確認信號。前端應用可以據此直接展示交易結果,不用等整個區塊鏈落地。


來源 - 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2388855862640664

MegaETH 的“排序引擎”堪稱怪獸級配置:100 核處理器、1 至 4TB 超大內存、10Gbps 網絡帶寬。所有區塊鏈數據都直接存放在內存中,避免了磁盤讀取的延遲;驗證任務也在多個核心間並發處理,目標吞吐量突破 10 萬 TPS。

不過,這種架構也有代價——它嚴重依賴一個中心化的排序器。一旦排序器宕機,交易確認就會被掛起,直到備份系統上線。爲防止這種情況帶來信任危機,MegaETH 建立了一套“全節點復驗機制”,所有交易都會被這些節點重新執行,核查排序器的處理是否正確。此外,排序器還需押上抵押金,如有違規將被扣罰。

值得注意的是,MegaETH 上月剛開放公測網,卻馬上經歷了宕機事故。大家一開始以爲是排序器出問題了,結果真正的罪魁禍首竟是一個 RPC 層的 bug——它讓交易根本沒辦法送達排序器。

RPC,全稱“遠程過程調用”,是連接應用與區塊鏈之間的橋梁,允許用戶不跑全節點也能發起交易。針對這次事故,MegaETH 團隊已經着手開發一套高性能 RPC 模塊,以確保今後能撐起高速網絡的吞吐需求。

路線二:由基礎設施驅動的“優先通道”(Solana 的 DoubleZero 協議)

@doublezero 正在爲 Solana 構建“區塊鏈的閃電俠”。它的靈感,來自《Flashboys》裏的經典橋段:爲了搶快 4 毫秒,高頻交易公司花了 3 億美元修了一條芝加哥到紐約的光纖線路。這說明,在高頻交易或鏈上競速場景裏,“速度就是一切”。

該項目由前 Solana 基金會成員 Austin Federa 帶隊,起初是與 Firedancer 客戶端團隊合作時誕生的點子。Federa 發現:雖然 Firedancer 理論上每秒能處理上百萬筆交易,但如果要在全球千節點的公網環境下跑出這種性能,幾乎不可能。

受 HFT 公司利用私有光纖網絡降低延遲的啓發,DoubleZero 正在構建一個由“閒置光纖鏈路”組成的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網絡公司提供未充分利用的寬帶資源以獲取獎勵,交易將通過這些專用線路被路由至全球驗證者。

該協議有“兩環結構”:

  • 外環(Ingress/Egress): 類似防火牆的專用硬件部署在網絡入口,負責防 DDoS、驗證籤名、清理重復交易;
  • 內環(數據流):把處理幹淨的交易數據,通過專線傳給 Solana 全球驗證者網絡。

實際上,DoubleZero 相當於給 Solana 加上了一個“內存池”(mempool),讓驗證者能從中挑選交易進行處理。最前面的硬件過濾層能有效攔截垃圾請求,確保計算資源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交易上。

過去,像 Solana 這種手續費極低的公鏈,常常因爲“發垃圾幾乎不要錢”而淪爲 DoS(拒絕服務)攻擊的重災區。這類攻擊通常由機器人操控,有時甚至被競爭對手用來拖垮平台,造成多個區塊鏈網絡同時癱瘓。

爲了解決這個頑疾,DoubleZero 引入了一種專門的芯片——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相比傳統 CPU 必須按順序執行任務,FPGA 能並行處理大量請求,並可以定制成專門處理籤名驗證等關鍵任務的“加速器”。這樣一來,交易在進入主網處理流程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最重的驗證工作。

這一優化降低了驗證者的計算負載——他們通常有高達 70% 的處理時間花在籤名驗證上,而不是構建新區塊。該團隊計劃未來支持除 Solana 外的多個網絡,包括 Aptos、Celestia、Sui 和 Avalanche,主網預計將在 2025 年底上線。

DoubleZero 正在嘗試一種新的激勵機制:誰的網絡基礎設施比公網表現更好,就能獲得相應獎勵。這種設計鼓勵更多高質量節點接入網絡,從而增強整個系統的彈性。

雖然不少人擔心這個機制可能會變成“新的中心化堵點”,但其實沒必要過度焦慮——任何應用依然可以選擇走傳統的公網路線,直接連接到 Solana 驗證節點。DoubleZero 的質押制度只是用來抵御惡意行爲的安全措施,並不會影響流量怎麼走、由誰來處理的決策。

打開“用戶體驗”的新世界大門

如果區塊鏈要真正走向大衆,就必須讓它的使用體驗像發短信、刷信用卡一樣——即刻響應、毫無障礙。

交易確認時間低於一秒,不僅能讓現有的鏈上操作更順暢,還能打開一些過去完全做不到的新場景。假如我們現在要給區塊鏈創業者出題,這些方向會是我們的重點思考對象:

實時金融系統: 構建鏈上和傳統資產的高頻交易架構,或爲機構提供全天候運轉的外匯交易系統。

實時協作類 DApp: 支持多人互動、低延遲的遊戲和社交類 Web3 應用(SocialFi)。

開發者基礎服務: 提供多鏈統一的交易排序、內存池調度、優先級分配等底層優化工具。

先進通信基礎設施: 原生支持區塊鏈的 CDN,用於優化數據和交易的傳輸效率。

透明的 Web2 拍賣系統: 很多 Web2 應用(如 Google Ads)目前仍通過中心化服務器運作,這些系統可遷移到鏈上,提升公平性和透明度。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Decentralised.Co],原文標題《加密世界的“閃電俠”》所有版權歸原作者 [Decentralised.Co] 所有,如對轉載有任何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負責將該文章翻譯爲其他語言。除非特別說明,禁止復制、傳播或抄襲翻譯內容。
ابدأ التداول الآن
اشترك وتداول لتحصل على جوائز ذهبية بقيمة
100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و
5500 دولارًا أمريكيًا
لتجربة الإدارة المالية الذهبية!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