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6歲的釋永信進入幾乎被遺忘的少林寺。當時寺院裡只有9位僧人,靠著農耕和香火勉強度日。轉捩點發生在一年後: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電影席捲全國,古剎一夕之間成為大眾焦點。
釋永信精準抓住了這次「心智紅利」。他沒發明武術,也不是拳藝最強的人,卻完成了跨時代的品牌定位:他讓「少林寺 = 中國功夫」的印象深植全球觀眾腦海。
此後數十年,他系統整理武術典籍、推動表演國際巡演、擴展文化傳播、發展商業授權,從宗教場域出發,把少林打造成全球「功夫認知」的首站。更關鍵的是,這種認知不僅止於「文化影響」,最終更落實為真正的收入來源:門票、品牌 IP、房地產、無形資產管理……認知就成了商機入口。
這,就是「群體心智」的力量:只要你在用戶腦海中留下明確且唯一的標籤,你就有資格說故事、訂價格,並長期存在。
你可能會問:一位和尚在少林寺經營了四十年的品牌,對 Web3 項目有什麼可借鑑之處?
我請你看釋永信,不是因為他會直播、講文化 IP,而是他做成了一件幾乎所有 Web3 項目都嚮往卻幾乎無法實現的事:在全球用戶心中,綁定某個關鍵詞的定義權。
Web2 在做業務,本質上比的是市占率,也就是你在垂直領域的用戶佔比。因為傳統商業,不論估值還是實際業務,本質都離不開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而我認為,Web3 項目的「群體心智佔據」效應遠大於「實際市佔」。
然而,「重視群體心智」並非空話,它貫穿了項目從 0 到 1 每個階段,尤其 TGE 這個關鍵點。TGE 之後有了流動性,項目的運作邏輯將徹底顛覆。你不再只是說故事、引流關注,而是真正面對市場的定價、套利與博弈。這種改變極為劇烈,若準備不足,前期所有聲量與期待在短短幾日內都可能瓦解。
因此,項目方必須提前思考:TGE 之前,該搶佔什麼樣的用戶心智?該講什麼故事?要把自己定位在用戶腦海的哪個位置?
以下細分說明。
對多數 Web3 項目來說,TGE 是第一次登上公開市場舞台。而真正勝負手其實發生在 TGE 之前。這一階段,是你搶下用戶心智的黃金窗口。它不僅關乎代幣能否順利上市,更決定你能否藉由這次「集體注意力時刻」,在用戶腦中種下一個可長久記憶的認知標誌。
你如何在這段時間,把項目定位說清楚、建立紮實信任、穩住預期,決定你能否吸引真正有價值的早期參與者。否則等來的可能不是啟動,而是終結。
我通常建議還沒 TGE 的項目,先做一次「心智三問」自查:
你是這個賽道的領頭羊?還是邊緣參賽者?這背後其實有極現實的演算法:
用戶對你項目的 Tier 認知=對你 TGE 預期=願花多少時間關注你=你的真實數據表現等等
這通常是 Web3 創業者最容易高估自己的部分。許多團隊講項目時條理明確、敘述縝密,但我聽完二十分鐘還是會問:「所以你們的亮點是什麼?」
現實很殘酷。在這個注意力極度分散的市場,每天都有無數項目在宣傳,別指望用戶真正理解你。他們會記住的,其實只有能激發想像或情感的那幾個關鍵字。所以你務必做減法,將內容濃縮為用戶「帶得走」的三件事:易記、能激發賺錢聯想、與未來潛力緊密相關。
「說人話」,是多數項目最欠缺的能力。
怎麼打造一個讓用戶信賴的項目?這是最容易疏忽、也最容易被擊破的一層。
就算你技術很強、故事說得動聽,只要用戶對人設、團隊或操作方式產生疑慮,信任一崩,心智能量就斷了。
信任崩壞往往不是因為大事,而是看似微小的瑕疵一點一滴積起來。像是用戶發問卻沒人回、問幾次都沒下文;明明約定發獎卻一延再延,甚至沒說明原因;社群有人質疑,團隊要不裝死要不冷回「我們會內部討論」;有時甚至對外講得風生水起,私底下卻被傳「這只是場套利局」。
這些事看似微小,卻正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感覺,會一點一滴瓦解早期支持者的信心。他們原本是你最核心的資產,是打從心底相信你故事的人,但裂痕一現,他們離場最快且不會回頭。
全世界說到中國功夫,多數人第一反應不是詠春、八極、太極拳,而是少林。並非詠春不夠好,而是它沒遇上成就它的釋永信。你應成為為項目建立集體心智的關鍵推手。
TGE 之後,項目不再只是產品、願景、故事,而是成為有價格、有流動性、有二級交易市場的金融資產。你究竟值不值錢、該不該買、會不會漲,全都以最公開、最冷靜的方式被檢驗。
首先變的,是用戶結構。過去那些陪你談理想、參與測試網、活躍社群的早期用戶,也轉換了身分。他們變成既是使用者、也是交易者。而更大的交易者群剛要進場。他們不是來「聽你講故事」的,他們只關心:「這個幣,有沒有賺頭?」
Web3 幾乎沒有「產品無可替代」的狀況。你就算比競品強 20%、30%,只要幣價沒動、沒有漲幅,還是會被快速淘汰。用戶不會給你時間慢慢優化,他們會立刻去追看起來更有行情的項目。
因此,項目方必須正面回答:為什麼別人要買你的幣?
本質上,這正對應三類典型用戶心智模型:
這類項目最常見的思考是:「我們技術領先、產品體驗佳、團隊努力踏實」。但市場不會因努力給你回報。
用戶通常只說:「你再會說,有波動嗎?沒有?那我不敢碰。」
這就是「產品價值與金融價值割裂」的典型狀況。在 Web3,只有產品沒價格彈性,無法撐起用戶信心。你可以是 builder,但在用戶眼裡,你只是個「沒預期差的幣」。
現實上,產品體驗早已不再稀缺,能喚醒注意力的反而是價格預期。
你以為自己在打造產品,其實你在爭搶的是金融情緒的心智入口。
Web3 絕大多數用戶,都是快進快出的短線投機者。他們不指望長期共建,只要有拉盤、有節奏、有利多,就會進場參與。
他們不是信仰者,也不是社群佈道者。但你只要創造出「可交易性」,他們就會進場搶行情。
這並非壞事。反而意味著你有「市場熱度」了。用戶知道你是可以做波段的項目,不能死抱但值得蹲點。
只要你能多次有效拉盤,市場就會將你歸類為「有行情」的幣。你的幣會進 watchlist,有人特別等你下次進場。
從沒人理 → 有人參與 → 有人跟監,這就是 Web3「價格彈性心智」逐步建立的歷程。
最理想也最難構築的心智,是用戶在清倉時還願意保留你的幣。他們想的不只是「能不能賺快錢」,而是:「這個項目,下一輪我可能還用得上。」 或是「這幣漲起來我買不回來了。」
要到這層次,項目必須建立完整的「信任 × 預期 × 反饋」循環,至少滿足四個條件:
· 項目長線方向明確,敘事不反覆橫跳;
· 產品進展有節奏,用戶看得到希望;
· 項目方能釋放利多,幣價不疲弱;
· 幣價有韌性,能形成「漲了就還有故事、跌下去也能再拉」的情緒彈性;
這類幣不會天天暴衝,但用戶知道「你值得長期參與」,自然會留倉、轉述、主動維護。
以我最近納入長線標的的幣 $SUI 為例,拆解如下:
SUI 擁有頂尖團隊(來自 facebook meta 項目核心研發),數十億美元一級市場估值,也讓許多機構 FOMO。坦率說,TGE 初期 SUI 表現不盡理想,社群普遍認為團隊高傲、不接地氣。直到一年半前,SUI 意識到社群重要性,一邊持續推生態,一邊大力經營社群。二級市場層面因法規緣故此處暫不詳述。
接下來大家都看到了:SUI 在市場心智層面成為「小 SOL」,擠進用戶願意長期持有的資產名單。
其實 Sui 今年夏天遭遇了兩次信心考驗:一是 5 月底生態專案 Cetus 發生安全事故,導致約 2.23 億美元流動池資金蒸發;二是 7 月初釋放 4400 萬枚、近 2 億美元巨額代幣,為該季最大規模。
照常規,這種連續負面消息本該導致幣價崩跌、社群情緒崩潰。但結果卻相反:SUI 不僅沒被拋售,反而大前天漲至 $4.39,創今年 2 月以來新高,成為區塊內交易最熱項目之一。
為什麼撐得住?關鍵不只在於 Sui 團隊對黑客等負面並未閃躲,而是積極承擔。更重要的是,Sui 過去一年多用實際行動扭轉用戶認知,將原本被嫌高傲冷漠的形象,逐步轉化為「值得信賴、可長期投資」的項目。
以 Cetus 事件為例,雖是三方智能合約致風險,Sui 無直接責任,但團隊不推責,立即暫停合約並凍結涉案錢包,聯合 Sui 驗證節點投票,還與 Sui 基金會籌措貸款承諾「全額賠償」。最終 90.9% 驗證人支持釋放 1.62 億美元凍結資產,補償案順利過關。
整個處理過程公開透明、反應即時且執行力極強,也讓外界再三確認:這團隊關鍵時刻撐得住、敢負責。
這證明,只要前期建立起明確心智錨點,並於 TGE 後持續兌現,市場會給你時間和空間。
很多項目來找我做行銷,但我願合作者極少。並非自視甚高,而是我只願投入自己的時間與信譽到真正值得信任的團隊。
決定是否合作前,我都會做完整項目盡調,核心只有兩項:這團隊值不值得我信任?社群是否信賴他們?
只要其中一項不符,無論包裝多美,均不合作。我不相信行銷能讓項目起死回生,更不會把信任交給不負責任的團隊。
歸根究柢,Web3 項目的終極競爭力,不是技術也不是募資規模,而是你能不能在眾人腦中,留下清晰、可信、值得流傳的位置。
這就是群體心智,也是 Web3 的決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