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OL 項目分享活動開啓!調研 Obol (OBOL) 項目,在Gate.io動態發布您的看法觀點,瓜分 $100 OBOL!
💰️ 選取10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輕鬆贏取 $10 OBOL 獎勵!
項目簡介:
Obol 致力於分布式、去中心化和民主化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從以太坊開始,並擴展到整個 Web3 平台。作爲 Layer 1 區塊鏈和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網路的基礎,Obol Collective 擁有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運營商生態系統。目前,全球超過 800 個去中心化運營商運行 Obol 分布式驗證器 (DV),保障主網超過 10 億的資產安全,Obol 正在賦能下一代去中心化系統。
參與方式:
1.調研$OBOL項目,發表你對項目的見解。具體可包含但不限於:
🔹 Obol 是什麼?
🔹 Obol 去中心化驗證器有何優點?
🔹 $OBOL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運作?
2.帶上$OBOL現貨交易連結:https://www.gate.io/trade/OBOL_USDT
3.推廣$OBOL Launchpool 質押挖礦活動,分享OBOL Launchpool 參與步驟及質押福利,質押$GT、$BTC、$OBOL 免費瓜分2,250,000 $OBOL空投獎勵,年華收益率高達168%:https://www.gate.io/launchpool/OBOL?pid=291
未來投資市場裏的藍海:AI 的無限需求
撰文:道說區塊鏈
在當下的前沿科技領域,除了加密生態,另外一個我非常關注的就是 AI 了。
雖然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連續一段時間分享過對 AI 的看法,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對 AI 的潛力估計不足,對 AI 的想象力不夠大。
我甚至認爲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各個領域的投資者對 AI 的估計都非常不足。
最近我經常在視頻號中看到林園對未來投資的判斷。他特別強調看好我國未來醫藥領域的發展,認爲隨着人口老齡化,這部分的剛需必然越來越大,並認爲中國一定會出現市值超過萬億人民幣的醫藥公司,像這樣有巨大潛力的需求在其它領域幾乎看不到。
除了林園以外,我平時也經常看各類投資文章。這些文章每每談到中國都特別強調如何在消費降級、人口銳減的情況下找到能夠不受或者盡量少受人口負面影響的公司。
就連最近巴菲特老先生打算長持日本五大商社的事情也被各種文章拿出來反復分析和討論。這些文章的焦點無一例外都是在找到五大商社如何能抗住日本老齡化以及少子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上面所有這些觀點在我看來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他們自始至終都只把人類當作是這個全球經濟體中唯一的消費者。
所區別的地方僅僅在於不同的觀點着眼於人類這個大羣體中不同的子羣體:
林園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其它觀點則聚焦各個子羣體共有的需求。
這些看法當然對,但我覺得他們的視野都不夠開闊。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局限在人類這個羣體,那找來找去只能是不停地鑽牛角尖,一步步細分各種羣體、一步步細分各種需求,最終的結果只能變成內卷和紅海。
我認爲全球經濟體未來最宏大的藍圖和最無限的想象力肯定不是來自人類,而是來自人工智能驅動的各類新生物種,比如 AI 代理、AI 智能體等。
ChatGPT 的問世在我看來不僅打開了人工智能應用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創造出了自人類誕生以來一個全新的消費羣體:AI 生物。
AI 代理、AI 機器人等都屬於這類 AI 生物。它包括我們現在想象得到的事物,更包括我們現在想象不到但未來一定會出現的物種。
AI 驅動的新物種出現之後,未來全球的經濟體中將會有多少需求是針對它的?這個空間簡直大得無法想象。
這個未來看上去非常浩瀚,似乎找不到抓手,但有一個最簡單、最根本、我們現在就能想象得到的事實就是:
未來這些「AI 生物」的絕對數量一定是遠遠大於人類的。這種新物種在絕對數量上的優勢將會對未來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資)產生無法估量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出生率低、少子化、老齡化。它已經不是個別國家遇到的問題了,而是在全球很多國家(包括我們國家)都在發生的一個無法逆轉的事實和發展趨勢。
在我看來,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人力能夠逆轉的,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我們能夠憑此就說全球經濟的未來沒有希望、投資的未來看不到曙光嗎?
如果我們看一看即將爆發的「AI 生物」,馬上就會看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
與人類面臨的人口銳減恰恰相反:「AI 生物」的誕生和繁衍是無限的。它們的「出生率」會遠遠高於人類,但它們沒有「老齡化」,甚至沒有「死亡率」。
因此它們在未來所激發的需求將是無限的。
這種無限的需求在我看來才是驅動未來全球經濟真正的、最偉大的力量。
我們在加密生態現在都已經看到了這樣一個苗頭:AI 代理開始有了自己的錢包、AI 代理每天都在各種平台被批量創造。這還只是加密生態,如果我們再放眼 Web 2 生態,這個「用戶羣」的增長速度恐怕遠遠高於人類用戶羣的增長速度。
而這一切現在僅僅只是開始。
經常有科技界人士說未來一個人可能擁有多個 AI 代理,其實未來一個 AI 代理也可能有它自己的多個 AI 代理......
這個空間幾乎沒有上限、沒有天花板。
面對這個尚在萌芽階段的新生物種,我們現在僅僅只知道它們需要 GPU、算力、數據、雲......。
而未來,當這些「AI 生物」開始自主地在數字空間活動時,它們會有什麼新的需求、新的品味、新的產品?
這一切盡管現在都還是巨大的未知,但稍微想一想就足夠讓人垂涎欲滴。
沿着這個方向拓展,人類的需求相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幹嘛要死扣 60 億人的市場而不把眼光放到無限的「AI 生物」市場?
用這個邏輯再去投資市場審視各種投資,對於有可能是未來 AI 剛需的產品和投資品,我們幾乎可以完全忽略眼下短期市場的各種波動。只要一個產品是 AI 的剛需,即便短期內它們的價格會大幅波動,長期來看這種波動也可以被完全忽略。